三是应物象形与适意造形。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和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可以说,这是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适意造形,是艺术家经过长期对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研究、理解,以及反复描绘过程中提炼概括的结果,是艺术家主观能动的描绘自然不断升华后的主观和客观巧妙结合的产物,也是应物象形的成长成熟后的恰当、灵活的艺术处理。
晏本立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这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针对当时应物象形画风提出的批评标准,至今已被当代画家作为口头禅,且倍受关注,或夸张、或意变、或装饰、或浪漫、或意象、或抽象,艺术家们大都有意无意中遵循着适意造形的艺术轨迹。任何一位有理想、有见地的艺术家无不努力的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齐白石大师对古代绘画理论研究和自己艺术实践中的体悟。当今画家、艺术家无不在如何将客观物象转化为艺术形象方面不同程度的努力探索着。只有有了应物象形的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合理正确的适意造形,才能产生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因而适意造形应是当代画家、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主流。